山西反腐背后的外地“煤幫”:多來自浙江福建(2)
有媒體稱,當時約4000多億元民間資本撤離山西煤炭行業(yè),其中大部分是浙商資本。另一組數(shù)據(jù)則顯示,當時浙商超過500億元投資資本深套其中,損失超過150億元。
這一度激起了浙商的反彈。2009年年底,浙江省浙商資本投資促進會上書中央,要求對山西最新一輪煤礦兼并重組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查處理。2010年年初,該會又發(fā)表致全球浙商公開信,將山西省列入浙商投資預警區(qū)域名單。
今年9月,有媒體盤點稱,在2009年山西煤改時過5年之后,仍有一部分浙商留在山西,在此前兼并重組中獲得多方共同努力而來的資源與權利。另一部分浙商則選擇離開,去貴州、新疆、云南等地繼續(xù)投資礦業(yè)。也有的徹底退出煤炭行業(yè),成為 脫煤者 。
閩商以 新農(nóng)村建設 切入,從浙商手中接盤
而相比之下,比浙商更晚進入山西煤炭行業(yè)的閩商,卻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徑。
據(jù)了解,閩商早在30年前就開始進入山西創(chuàng)業(yè),從茶葉、水暖閥門等小業(yè)務起步逐漸發(fā)展壯大。相關報道顯示, 新農(nóng)村建設 成為閩商挺進山西煤炭行業(yè)的切入口,而山西省孝義市克俄村則成為其中的第一站。
作為山西鋁廠的主礦區(qū),30年的開采使克俄村被礦渣坑和渣山包圍。2006年,福建福清商人和克俄村村民達成協(xié)議:福建商人投資回填部分礦渣坑,為克俄村民建設新住宅區(qū);作為交換,村民全部搬遷到新村后,福建商人將開采原來宅基地下壓覆的煤鋁資源。
克俄村這種廢棄礦區(qū)治理模式后被當?shù)卣瞥纾蔀?省級新農(nóng)村建設試點 。從此之后, 資源換新村 的露天采煤在山西開始遍地開花。
2007年,山西省政府又提出3年內(nèi)治理676個村莊的地質(zhì)災害。其治理辦法是:挖開采空區(qū),進行填溝造地、打井蓋房。這意味著,一旦被列入676個村莊的名單,就等于拿到了可以露天采煤的 許可證 。
2009年12月出版的《閩商》雜志一篇名為《叩問商機福建 煤老板 軼事》的文章稱, 自2007年以來,200余位閩籍企業(yè)
原文網(wǎng)址:http://www.huhuzc.cn/html/20140917/9904.html
信息首發(fā):山西反腐背后的外地“煤幫”:多來自浙江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