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新麻煩:入庫泥沙量僅論證42% 洞庭湖“喝不飽”(3)
退休之后,71歲的翁立達仍堅持每天到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永清小路的辦公室上班,這里距離長江水利委員會只有百米之遙。2015年1月7日,在他逼仄的辦公室,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了三峽工程的 治沙史 。
(三峽工程)其他專家組都撤了,現(xiàn)在只剩下泥沙組還保留著,足見對泥沙問題的重視。 翁回憶道。但結果卻有些難堪,在一次研討會上,翁立達曾質(zhì)問一位泥沙組專家: 為什么差距這么大? 專家一臉窘迫,沒有給出解釋。
當年,水庫淤積計算由長江科學院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按各自開發(fā)的一組數(shù)學模型分別進行并相互比較。在三峽工程論證和設計階段,水庫泥沙淤積與下游河道沖刷的預估研究中,采用長江干流寸灘站加烏江武隆站1961-1970系列年的水沙資料,作為代表性的入庫水沙條件。
這十年平均泥沙入庫量是5.09億噸/年,比多年平均量(指1950-1985年)多。 這也是考慮最不利的狀況。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多名專家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估值時可能存在 寧大勿小 的思想。曾擔任三峽工程泥沙專家組組長的張仁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了當年參加論證的經(jīng)歷: 假如泥沙淤了水庫,像三門峽似的,不光是(水庫)沒有用了,還會發(fā)生危險。所以,當時大家說三門峽的經(jīng)驗一定要吸取,要按照最大可能的危險程度來考慮。泥沙就采用了1961年到1970年的數(shù)據(jù)。
三門峽工程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大悲劇。張仁的清華大學水利系同事、已故水利專家黃萬里因反對三門峽工程而知名。1950年代,他所預言泥沙淤積并導致陜西水患等災難一一出現(xiàn)。對于三峽工程,黃萬里也堅決反對,主要理由也是泥沙淤積。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如期開工,黃至死抱憾。但這位著名的異議者卻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自己的論敵 投入巨大精力和財力,設計 蓄清排渾 方案,應對三峽的淤積隱患。
當時沒考慮別的因素,主要擔心三峽會不會淤死,淤死之后還有多少防洪容量,對航運有什么影響,主要在這方面。 參加過1980年代三峽工程論證的泥沙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其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事實上,自1990年代后,三峽入庫泥沙量明顯減少。在2006年12月,韓其為一篇名為《三峽水庫入庫泥沙數(shù)量已經(jīng)并繼續(xù)大幅度減少》的文章認為: 這種大幅度減少在過去歷史上有資料以來是沒有過的。 他提出, 現(xiàn)在的三峽工程泥沙研究要不要考慮來沙減少?
<b>水電躍進</b>
信息首發(fā):長江新麻煩:入庫泥沙量僅論證42% 洞庭湖“喝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