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衡量干部好差就看能不能辦實事(3)
“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
“飯菜非常簡單,有亂燉、素包子、缸爐燒餅等,大家都是分盛到餐盤里吃。”餐廳服務員耿立婷回想起總書記在正定的午餐,對記者介紹說,“這一餐算下來每人也就20來塊錢。”
在正定縣塔元莊村委會辦公室里,掛著一副對聯(lián):“須思官場吃喝一席宴,必耗民間百姓半年糧”。尹小平說,2008年近平同志視察塔元莊時就注意到這幅對聯(lián),說有這副對聯(lián)在時刻監(jiān)督和警醒我們,一定要嚴格自律,多關心百姓疾苦。
當年,在習近平同志提議下,正定縣委出臺的《關于改進領導作風的幾項規(guī)定》中就明確提出,以身作則,不搞不正之風。嚴于律己,清正廉明,不以權謀私,不搞特殊化。要求一般干部和廣大群眾做到的,領導干部要首先做到。對各種不正之風,要堅持原則,敢問、敢頂、敢管,敢于碰硬。
“近平同志要求自己非常嚴格。”何玉說,“不論是陪客還是下鄉(xiāng)吃飯,他都無一例外地堅持交納飯費。”何玉記得,1982年秋天,習近平和時任縣委組織部部長的許維明去南樓公社檢查工作,中午每人吃了一碗面條,近平同志拿出兩元錢要交伙食費,公社書記李宗魁說,已經(jīng)記上賬了。但近平同志還是堅持交了伙食費。
有一件事張五普至今覺得打心眼兒里過意不去。他說,那次習書記到西兆通公社調(diào)研,到了中午,公社準備安排到門口小飯店吃點飯,習書記說什么也不去。幾位干部就在公社大院里,往那兒一蹲,四分錢一個饅頭,一毛錢一盤菜。兩個饅頭一盤菜,本來不收錢,可他非得交。
在采訪中,許多當年和習近平“搭班子”的老干部說,一些基層干部群眾知道這位年輕的縣委書記每天要在機關食堂排隊買飯,生活比較艱苦,有時碰到他下鄉(xiāng),就把自家種的紅薯、花生、蘋果拿來讓他帶回去,但近平同志總是委婉地拒絕,從不接受這再也簡單不過的贈送。
1983年春天,習近平和正定縣其他4名干部一起赴江蘇三市五縣參觀學習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經(jīng)驗等。16天參觀學習結(jié)束回到正定后,習近平找到負責路上“管賬”的同志,要求分攤此次差旅無法下賬的餐費等。管賬人最終執(zhí)拗不過,5個人平均分攤了交通住宿之外的費用。
在時任正定縣農(nóng)牧局局長的王香文眼中,習近平不僅管住了自己的嘴,還要求管住別人的嘴。1984年縣里準備上一個項目,技術人員都是習書記請來的專家。一次吃中午飯,王香文覺得專家們幾天來很辛苦,中午應破例吃得好一點、上些酒水。向習書記請示后,得到的答復依然是四菜一湯。
四菜一湯逐漸成為正定縣待客的標準。在習近平倡導下,接待來客的“正定宴”出爐了:主要是蕎面扒糕、豬頭肉、缸爐燒餅和餛飩,都是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價廉物美。
1985年5月,習近平即將離開工作和生活了3年多的正定,走前,他想和朝夕相處的同事們吃頓話別飯,就給了辦公室一位同志100塊錢,托他在家里招待大家。屋里擺上大圓桌,十多個人圍坐在一起,簡簡單單、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
“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有了這份感情,只要在一個地方工作過,就永遠不會忘記那里的群眾”
老程:
你好!別后匆匆,逝時如水,轉(zhuǎn)眼已是九月了。你的來信早已收到,大作也拜讀數(shù)遍。請原諒我沒有及時回信,因為初來乍到,人地兩生,全神貫注于斯,與同志們的聯(lián)系都中斷了。
廈門這個地方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這里是城市的一套,況且是開放城市的一套,外經(jīng)金融、工商活動很重要,而農(nóng)業(yè)只是零頭(在產(chǎn)值、利潤方面),所以必須學習自己不會的,才能搞好工作。
廈門的地位特殊,工作難度大,情況也復雜,較之河北復雜得多。我現(xiàn)在主要做好調(diào)研工作,爭取第一手資料,爭取早日熟悉工作環(huán)境。
……
正定的工作請你多關照,那里有你、我、老書記等人的汗水。我的經(jīng)驗少,許多工作沒有做好,今后離得也遠,請你和地委、行署領導同志多幫助,使正定發(fā)展建設得更快些。
……
祝
身體健康,闔家安好!
習近平
1986年9月12日
“老程”就是程寶懷。寫此信時,習近平已經(jīng)調(diào)任廈門市副市長,程寶懷也已成為石家莊地區(qū)行署副專員。已經(jīng)77歲的程寶懷,始終珍藏著這封信。
“正定的工作請你多關照,那里有你、我、老書記等人的汗水。”——程寶懷說,“從這字里行間,讀到的不僅僅是我們共同走過的一段歲月,更能看出一個對人民滿懷深情的領導干部所秉承的赤子之心。”
“近平同志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領導。他調(diào)走后,與一起工作過的老同事、老戰(zhàn)友,依舊保持了書信來往。”何玉告訴記者,平時書信來往,過年過節(jié)他有時親自寫問候信、寄掛歷和賀年卡。在正定縣很多當年與習近平共事的老同志家中,記者都看到了習近平的書信和賀年卡。在給王志敏的一封信中,習近平一口氣寫了15個同志的名字,讓王志敏幫他轉(zhuǎn)達問候。
呂玉蘭,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她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激勵了當時的一代青年人。習近平在正定工作的幾年間,呂玉蘭一直擔任縣委副書記,她工作上支持近平,生活上關心近平,習近平也把玉蘭當作大姐姐,十分尊重她,放手依靠和支持她的工作。1993年,呂玉蘭不幸逝世,當時習近平已調(diào)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未能參加玉蘭的告別、追悼儀式。在她逝世一年后的1994年,習近平專門寫了懷念呂玉蘭的文章《高風亮節(jié)、一代楷?!?。文章追憶了呂玉蘭樸實無華、任勞任怨、艱苦樸素、甘當人民公仆的風范,深情地寫道:“知道玉蘭同志病魔纏身,去年春天我因公到石家莊,趕忙去看望她。見她雖未康復,但精神尚好,也就放心了許多。誰知病魔無情,當我從北方回到福州不久,就傳來了她病逝的噩耗。我為玉蘭同志英年早逝而感到深切地悲痛”,我“有幸和她一起共事,耳聞目睹了她的高風亮節(jié)、公仆風范,對她更加敬佩和尊重”,“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姐弟情誼”。“高風昭日月,亮節(jié)啟后人;痛心傷永逝,揮淚憶深情。玉蘭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她的品德和風范,將永遠激勵我們?yōu)辄h和人民的事業(yè)努力奮斗!”
字字見真情。長達3000字的懷念文章,表達的是對共同奮斗的戰(zhàn)友的思念,對勞動模范的崇仰,對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的追承,也是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堅定信心!
習近平對正定的那種難以割舍的感情,不僅是同志情、戰(zhàn)友情,更是對人民群眾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情。
“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有了這份感情,只要在一個地方工作過,就永遠不會忘記那里的群眾。”習近平同志關心更多的還是正定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一些干部告訴記者,正定的同志們?nèi)绻袡C會見到“老書記”,事前都要好好熟悉一下正定發(fā)展的情況,因為習書記最關心的就是正定的發(fā)展、正定人民的生活。
習近平自己曾說過,“雖然在正定只有三年多的時間,但這是不尋常的3年,非同于一般的3年。”之所以“不尋常”、“ 非同于一般”,是因為他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聽說正定農(nóng)民因為高征購,糧食吃不到頭,頂著農(nóng)業(yè)高產(chǎn)的帽子到周邊地區(qū)買薯干充饑,他曾憂心不已;看到一個村小學,沒有一間房子不露天,沒有一扇窗戶有玻璃,沒有一根梁不用棍子頂著,他嚴肅批評了公社領導,要求全縣干部群眾,人人關心教育,關心學校建設;“念好人才經(jīng),走好翻番路”,推動了正定的發(fā)展,贏得了社會認可。
喜愛繪畫的正定農(nóng)民王素華、張銀輝夫婦從農(nóng)村剛進城時,沒有站腳之地,在通往隆興寺的街道上租了一個鐵棚子經(jīng)營書畫。習近平路過這個鐵棚子時,與這對對藝術有執(zhí)著追求的農(nóng)民夫婦聊天,了解到他們有創(chuàng)辦美術學校的想法后,習近平當即表示支持。習近平后來協(xié)調(diào)各方關系,幫助解決建校困難,還特批兩方木材,制作學校的桌凳。
1985年5月,習近平調(diào)離正定。從這里出發(fā),他一路走來,無論是從政還是為人,都始終懷著一顆寶貴的赤子之心,心里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對人民充滿深厚感情。
“過去你工作過的地方,你所努力過的地方,它能夠不斷地發(fā)展,就是你感覺最幸福的地方。”習近平在7月11日的座談會上如是說。也許,只有那些真心為人民傾注心血、傾灑汗水的人才能體會到這樣的幸福!
原文網(wǎng)址:http://www.huhuzc.cn/html/20130827/67.html信息首發(fā):習近平:衡量干部好差就看能不能辦實事